大陆用户使用Telegram的群体特征与动机分析
流量次数: 作者:tg下载 发布时间:2025-10-05 16:47
在中国大陆,Telegram(常被非正式称为“纸飞机”)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中,这些信息基于公开报道和执法案例:
一、违法犯罪活动参与者
1. 诈骗团伙
利用Telegram的加密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实施诈骗,如引导他人拨打诈骗电话、转移赃款等。例如,有犯罪嫌疑人在Telegram群组中招募兼职人员,通过实名电话卡拨打诈骗电话牟利。
典型手段:以“高薪兼职”为诱饵,诱导用户下载Telegram并参与“短信引流”等非法活动。
2. 个人信息贩卖者
在Telegram群组公开售卖公民隐私数据(如户籍、手机号、银行流水等),甚至通过“社工机器人”自动化查询信息。2021年曾曝光群组公开交易数十亿条个人信息。
运作模式:黑客或中间商从上游获取数据后,在Telegram以每条0.5–2元的价格转卖。
二、特定需求群体
1. 跨境交流或特殊内容获取者
部分用户因工作、学术或兴趣需要访问境外信息,或参与加密社群讨论。例如,留学生群体曾被曝遭假冒公检法诈骗,诈骗分子通过Telegram发送伪造文书。
2. 青少年群体
未成年人易被“轻松赚钱”广告诱导,通过Telegram参与非法兼职。警方多次提醒家长检查子女手机是否安装此类软件。
三、技术爱好者与隐私需求者
1. 注重加密通讯的用户
因Telegram的端到端加密特性,部分注重隐私的技术人士或普通用户选择其作为替代通讯工具。但其非法定位导致此类使用存在法律风险。
大陆用户使用Telegram的主要目的与风险
| 用户类型 | 主要目的 | 典型风险 | 案例依据 |
|--|-|-||
| 诈骗分子 | 隐匿犯罪痕迹,招募“帮凶” | 刑事处罚,涉案金额巨大 | |
| 信息贩子 | 交易公民隐私数据 | 侵犯个人信息罪,高额涉案资金 | |
| 未成年人 | 参与“高薪兼职” | 被利用为诈骗工具,承担法律责任 | |
| 隐私需求者/技术爱好者 | 加密通讯,访问受限内容 | 法律合规风险,信息安全漏洞 | |
四、监管现状与社会影响
中国大陆明确将Telegram定义为非法社交软件。近年来,公安机关持续打击利用此类平台的犯罪活动,如:
警方多次呼吁公众警惕相关风险,尤其提醒家长监督未成年人使用加密软件的情况。
大陆使用Telegram的人群以违法犯罪分子(诈骗、信息贩卖)为主,其次是受诱骗的未成年人及部分隐私需求强烈的技术用户。其加密特性成为犯罪温床,而普通用户的使用则面临法律与安全双重风险。执法机构已将其列为重点管控对象,多次开展专项打击行动。
tags标签:纸飞机官网(92)纸飞机TG中文版(18)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tjhzz.net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下一篇:没有了